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三北大地处处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捷报接踵而至,为极不平凡的“十二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刚刚过去的五年,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低迷、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区域竞争格局转换等挑战和压力,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主线,做到凝心聚力促转型、攻坚克难抓建设、迎难而上求突破,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稳定增长,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市)前列。
据来自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十二五”时期,慈溪经济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220.7亿元(含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年均增长超过14.7%。我市在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排名中列第五位,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列第七位。
五年来,不管发展思路和理念怎样转变,我市始终牢牢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在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好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确保工业经济成为稳增长的强大后盾和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工业强市建设的决定》,推动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引领区。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跨越3000亿元大关;2014年,慈溪在全省90个工业强县中排名第四,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中,我市以综合指数0.5315的成绩位列第12位,居全省第2位、宁波第1位。
五年来,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压力,但慈溪依然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稳增长答卷,这离不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为稳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通过连续深入实施招商引智“一号工程”,着力打造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等六大产业平台,招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我市居2015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县”排行榜首位;在出口形势普遍疲软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外贸部门着力优化服务环境,引导外贸企业快转型、拓市场,积极探索差异化竞争和创新发展之路,确保慈溪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为不断扩大有效消费,我市不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下转A2版①)
(紧接A1版①)出台《慈溪市现代服务业三年提振计划》,相继引进了一批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持续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60.8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29.76亿元,年均增长16.2%。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估达到455.55亿元,同比增长6%。
五年来,尽管经济增长逐渐从高速换档,财政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我市财政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财源保障。2010年,我市成为我省首个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县(市),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220.7亿元(含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同比增长7.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2.26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0.9%。我市(不含杭州湾新区、庵东镇,下同)财政总收入完成139.35亿元,同比增长1.5%。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财政投入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2015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速高于总支出增速0.8个百分点。
五年来,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我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慈溪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十二五”时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相继创建成为省环保模范城市、省生态市、省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民生保障持续优化,建成了一批重要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创建成为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市、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电话:010-58280744
京ICP备11002874号-14|京公网安备11010501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