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慈溪市工业集聚区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市工业集聚区发展有了明确目标、方向。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机制”的部署要求,把优化空间布局同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改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紧密结合,按照“巩固发展一批、整合提升一批、定位调整一批和撤销一批”的原则,对全市各级工业集聚区进行系统优化,实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变,进而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为“品质之城幸福家园”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效载体。
六大产业目标
突显生态高效高新
《规划》对产业集群发展确立了产业集聚、产业机构、产业效能、平台升级、生态环境和远景发展等六大目标。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工业集聚区对经济集聚发展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工业企业入园率达到50%以上,规上企业入园率80%以上,各工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工业集聚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工业集聚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到2020年,工业集聚区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单位建设用地工业增加值比2015年提高25%以上,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单位增加值水耗比2015年下降12%以上;到2020年,工业集聚区对经济转型引领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实现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向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的突破;到2020年,工业集聚区对建设美丽慈溪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12%以上,污水处理率确保100%,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到99%,环保意识全面增强,生态制度更加健全;最终使工业集聚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得以建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加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市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产业集聚、关联企业集中、基础设施健全、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工业集聚区格局。
“5+X”集聚区
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工业集聚区是慈溪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截至2015年底,慈溪市共有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集聚区25个,有规划、产值在10亿元以下的工业集聚区2个。各工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34.33平方公里,占全市行政区划面积9.7%,已落实建设用地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63.4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81.47亿元,落户工业企业数累计24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77.6亿元。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件”等为传统优势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体系,空间布局上已形成“一城两区二十三园一基地”的发展格局。
但是,园区数量众多,布局过于分散,规划起点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定位模糊,产业同构严重,管理能力偏弱,协调难度加大等问题制约着我市工业产业集聚化发展。根据《规划》,将全市27个工业集聚区统筹划分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慈溪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巷工业园、观海卫工业园、中小微企业产业园五大工业集聚区,同时,将对其他工业集聚区进行归并、整合、提升,最终形成“两区、两园、一微、多点”的空间布局格局。
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打造长三角南翼互联网工业先行区和“中国质造”标杆区目标,通过实施工业创新驱动、工业投资促进、互联网工业引领等七大工程,全力构建以智能家电、高端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生态圈和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3+3”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电话:010-58280744
京ICP备11002874号-14|京公网安备110105010864